昨天看到一个帖子,大概是说两个起步资质都差不多的小工厂,生产油田那种抽油机的零件的。一个大搞多元化,什么部件都生产。结果技术难度大不说,市场竞争力也不强,慢慢就走了下坡路。而另一个工厂只专注一个接环的生产,钻得很深。各种规格各种质量的接环都有。几年下来慢慢占领了市场,而且因为东西不太起眼,也不容易被砍价。又是必需品,只要有钻井就少不了它。久而久之,利润和现金流状况特别好。
这个让我想起了老爸的一个同学。当年据说学习也不是很好,补习了2年才考上一个大专,毕业之后被分配到一个普通中学当数学老师。但是,这个叔叔没事干就研究中考数学题,研究了整整20年。到现在,他每年都能压中一两道大题。每次他在补习班讲课,两个百人阶梯大教室都满满的。一个他讲课,另一个放他的同步录像。自己开的补习学校基本上是我们那个城市最火的,身价不说上亿也有三四千万了。
虽然有更多人一辈子默默耕耘一个领域也没有太大成果,也有少数天才在很多领域都能有所成就的。但是对于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说,真的想要有所成就基本上只有这一条路可以走。不过这样的精神,似乎和现在的社会风气不太相符。现在大家都浮躁的很。哪个领域赚钱,一窝蜂就都冲进去了。这样一来,赚钱也快赔钱更快。总的来说,就是留下了一地又一地鸡毛。一般来看,这个社会上的成功人士,无论是企业家,科学家,还是作家,都是在相对不太热的领域耕耘着,耕耘了十多年自己的水平已经到了专家级别,然后这个领域一下子火了,他们就被顶到了浪尖上,变成了耀眼的明星。
说回炒股。股市这个东西,其实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。整个社会急躁的风气在股市里更表现得淋漓尽致。从大股东到机构到散户们,大家都活在一个幻想里,互相编故事玩。结果信了这些故事的,反倒一个个都赚了不少。我们这些守在蓝筹里的老古董们,真的像老古董那样稀有了。有的时候偶尔说两句话还被人家嘲笑半天。这样的态度,让我想起了2007年5月一个很牛的香港投资者跟我说“中国股市一定一定会有一场暴跌等在前面”,我以同样的态度嘲笑了人家;还有前年那些放高利贷的人美滋滋在家里数钱的盛况。几乎没有任何大规模的生意能够支持年化30-40%的长期负债,几乎没有任何股票的基本面能支持一个月50%的上涨,更何况还是一些只会画饼的股票。到时候谁来接最后一棒?是控制公司的大股东?还是消息灵通后台过硬资金雄厚的机构投资者们?还是坐在电脑前算着每年翻一倍的散户们?
话说回来,任何行情都少不了这些题材股,也正常。中国股市这么多年来就没变过。但是题材股毕竟只是一个题材而已,来得快去得也快。你在前面赚再多的钱,碰上一次大的回吐就全进去了。反倒是业绩好的股票,即便跌也跌不到哪去。每个大牛市都少不了绩优蓝筹的主导。从1996,到2007,蓝筹股都是牛市行情的中坚力量。只不过,启动的时间不一样罢了。
启动时间 | |
万科A | 2006年8月 |
贵州茅台 | 2006年1月 |
宝钢股份 | 2006年10月 |
中信证券 | 2006年3月 |
招商银行 | 2005年12月 |
随手整理了几个2007年牛市的蓝筹,可以看到早启动和晚启动的时间能相差近1年。但是最终的涨幅都是近10倍。现在说牛市,为时尚早。所以也不用纠结什么。我开始重仓蓝筹的时候,就预料到了未来的三个问题。一个是长期持有亏损的问题,一个是大家都涨你不涨的问题,还有一个是你的股票涨了一点就迫不及待卖出的问题。每个问题都会淘汰掉很大一批人。最终剩下的,就是金子了。
我现在还记得上次大牛市。人们刚开始各种追逐热点遍地开花,结果挣钱的不多。后来5000多点了,发现“Buy and Hold”(买入并持有)是最赚钱的。结果都在中石油上市的时候buy and hold了。可怜的散户们,永远永远都在吃别人嚼完吐出来的口香糖。这怎么能嚼出味道呢。
评论